分享專區

字型大小

人望高處走,藝術卻應向低處覓

“人往高處走”作為一種世俗的嚮往,一直在誤導著人云亦云的人們。這種對事物極其片面的認識,猶如魔術師手中的那塊方巾,往往會掩蓋了許多真正的事實。

 


年輕時,由於學養尚淺、氣血方剛,對高處與山頂,總是懷著一種本能的熱情與嚮往,“會當凌絕頂,一覽眾山小”的詩句,常常被視為一種最好的激勵。
其實,對於高處的貧乏,山頂的孤獨可以說是知之甚少。

史忠貴抽象油畫作品:《線與面的協奏》
 
隨著年齡的增長,閱歷不斷豐富,書越讀越多,路越走越遠,視野越來越開闊……,特別是自己親自獨步青藏高原,才猛然發現:在高天厚土之間尋覓高山,遠不像想像中那麼偉岸,反而覺得有些渺小與平凡,倒是無垠的莽原顯現的深沉、厚重、簡單,卻令人十分震撼!
站在高處不經意間,感覺一種自然的引力,會情不自禁的把你的目光慢慢引向低處與山谷之間……
如果慧根與學養俱足,你或許會突然對眼前那種情不自禁若有所悟:為什麼此時此地,高山會顯得渺小?為什麼此時此地即便是荒原,也會令靈魂震顫?那是山谷與山峰已經融為一體渾然難辨;或是山巒因為真正的厚實,無需顯示對山峰的話語權!
真正的高山,或許它就是平原,貌似高山的,或許它只是峽谷裡的山巒。
身在高原,看似荒漠的平原如同璞玉,因為已有群山為它墊底,無需用山峰來證明自己的高度,本身就是地球之巔。因為有絕對的高度,無需受寵若驚所以淡定;因為起於塵土,一切源於自然因此寵辱不驚甘於平凡,……這就是真知!一種源於自然體察,而又能反觀社會的哲理諍言。

史忠貴抽象油畫作品:《冬日里的抒情詩》
 
如果你有登山的經驗,你是否有這樣的體驗:人在低處時總是會仰望高山,但一定是盲目的,因為未知的山峰仍在前面;如果你登上了山頂,一覽眾山眼界會突然大開,反而你的目光會自然地向低處回望,向山谷尋探,但一定會少了許多茫然,因為你已經站在了高山之巔。這或許是自然裡的常識,也可能是人在登高以後,才會獲得的哲學的真知與灼見。
當然,只有謙遜和智慧的人,才能悟出高山與低谷之間特別的蘊涵!這裡既有萬卷經書,也有寶藏無限,當然這關鍵取決於自己能不能識貨,且有真正博大的胸懷。
 
憑我多年遊走東西方,探究藝術本源的經驗來看:一個不會琢磨山穀神秘與蘊藏、一個不會向低處尋覓智慧的藝術家,是很難獲得藝術上開闊的視野與深度的透徹的!一個只知道盲目仰望,而不懂得理性質疑的藝術家,也是斷然成不了氣候的。
 
藝術的生命在於創造,這一點似乎是人所共知的常識。但是,如何創造?就可能有許多的選項。竊以為創造首先源於藝術家哲學思維的獨到,沒有哲學認識的真知,就無法突破傳統思維的慣性與現存觀念的束縛,更不能突破眾人一種腔調的習慣惰性,和陳舊的藝術程式,這一點非常重要。
為什麼我們的一些藝術家,一輩子就只能玩那麼幾下子呢?
為什麼總是沒有新的藝術形式,讓觀眾眼睛一亮再亮呢?
為什麼幾十年只能抱殘守缺,無法突破自己呢?
歸根到底,是沒有哲學認識的高度與深度,來幫助自己在常人看不見的地方發現美,在常人習以為常的地方開拓新……。
 
人往高處走,如果不懂得琢磨山谷與低處的神秘,注定是走不遠的;藝術向低處覓,如果沒有哲學的引領,也是很難創造意境推陳出新的!因為藝術創造貴在獲得一種大視野、高境界。可能是見物非此物的美好錯位;也可能是逆向思維、以小見大的頓悟;也可能是自我精神涅槃後的達觀與寬恕……。
 
海到無涯天作岸,山登絕處我為峰。
但必須注意:在這個登頂的過程中,自我始終是一種負擔,智者必須在到達頂峰的過程中,逐步的、漸漸的放下自身外在的,和內在的每一件背負,最後的頂峰,是在登者不得不放下自己的時候,才能到達並成其為新的山峰的!